Monday, August 25, 2008

Once


↑film>>Once-poster

Once【曾經。愛是唯一】

這是7月看的一部電影
音樂Mix愛情的成份濃厚
先前在台北電影節時就特別想看

只不過心情變得不一樣了
當下看的心情...很複雜

療傷的人看這類電影會容易想很多
哭點在抵抗力弱的時候也特別低
或許是空心吉他的音樂
或許是都柏林那有點寂寥的國度
一部淡淡的...愛情電影
說不上特別精彩
但...你總可以看到屬於自己的一些片段

畢竟...愛情
亙古以來總是有成千上萬的人
為她陶醉、為她受傷

每個人都可能只是你的一段過去
你也可能只是別人的曾經
只是...
愛情太短。遺忘太長

最近一個月
身邊發生了很多事
面臨生命的驟逝與新生命的誕生
握在手裡的...卻不代表擁有

人總在失去重要的東西後
才體悟到真正該面對的真實和勇敢的理由

最近回想起這部電影

生命看似漫長卻脆弱
下一刻誰會闖入你的生命裡?
我們都該精彩的活著不是嗎?

我沒把握的
至少可以留下祝福


↑Once>Glen Hansard & Marketa Irglova



↑Once>Glen Hansard & Marketa Irglova



↑Once>Director-John Carney with Glen & Marketa

all photos source from photowant.com
photowant.com



Labels:

Wednesday, July 02, 2008

後記。2008台北電影節-6/22-泡泡公寓四人行

十分意外。
在今年趕路遲到進場的窄廳戲院
意外發現滿座的人潮
不知是寡眾議題的關係?抑或獨特愛情成份的浪漫劇情?
滿座的人潮。讓我今年入場時著實驚訝不已!

以色列導演-Eythan Fox的電影
之前在台上映最著名的一部便是「我的軍中情人」
同志導演對愛情的解讀千萬種
愛情的模樣在世上究竟有幾種面貌存在
除了愛情自身的困擾。
還有什麼會阻止這一切?

西班牙的Almodovar...
可以從變性人中講「我的母親」
可以從教會戀童癖中談「壞教慾」
同性之於同性
異性之於異性
愛與慾。Almodovar不談政治
談女性、批偽善、反社會

至於Eythan Fox怎麼說
男男之間、男女之間的城市之愛?
除了愛情基調。他倒是不知不覺
隱約在愛情的甜美中透露出苦澀無奈的政治問題
而那些是一點都不會令你感到太尖銳
你只會因此而感到些許哀傷而已...


↑The Bubble-Director by Eythan Fox-2006.Israel

我隨著如電視劇般追求真愛的情節
彷如六人行+慾望城市的以色列混合版
臺拉維夫和耶路撒冷的宗教、政治衝突
在台灣的我。對這二個城市與議題十分遙遠、陌生

節奏十分順暢。
男男之間...因為愛情的成份
自然之間讓你看的不會有疙瘩
導演沒有靠唯美攝影的鏡頭
或許是有種真實的愛情在戲裡透露
所以...看起來是順暢且忘了這是一段男男之間的故事
或許他們的愛情。適用在世上任何一對可能的組合

電影內的音樂自己也很喜歡
特別是酒吧中歌手自彈自唱的那首歌
國內似乎還未有原聲帶

這是部有點小品和亂世的愛情故事
而談到國家與種族的問題
會開始為他們感到遺憾
卻又對那最後的結果
覺得這是最好的句點...


Labels:

Thursday, June 26, 2008

後記。2008台北電影節-6/22-市川崑物語

今年...再度前往熟悉的戲院
一樣趕路。一樣沿著手扶梯直上
沒有多餘的目光停留在頹圮冷清的商家

大廳依舊明亮。人潮卻顯得稀落
獨身看電影是何時習慣的模式 ?

趕路是孤獨的...
選擇座位是孤獨的...
觀賞電影也是孤獨的...

一切的獨有。是漸進的麻痺
不知不覺慢慢滲進細胞裡!


↑2008TPE Film Festival-Space-photo by lulumonkey



↑2008TPE Film Festival-Board-photo by lulumonkey




6/22-【市川崑物語】

去年金馬片單的遺珠之憾
今年有機會當然想仔細看看
看之前,已明白導演岩井俊二的用意

不過。對於市川崑這個人
我是全然無知其在日本電影的偉大地位

如何向心目中影響至深的人致意
如何將其一生故事與作品轉化成紀錄片
觀賞擅長運用文字力量與光影的岩井俊二說故事
這樣的讀片感受是十分順暢的節奏

好似看一本小說
快速卻深刻地在短短一分一秒擊中你心裡
照片、音樂、文字
像早期默片字卡一般
隨著岩井俊二的側寫描述和註解市川導演作品的關鍵意義
彷彿快速上了一堂日本戰後電影史

而這些電影我多數都從未觀看過
也不明白其重要地位
但也因為一部電影讓我明白
原來小時候一再看到重播的Disney-幻想曲
竟是影響巨匠級導演至深
也不改他心中大孩子般的玩心
雖然是個90幾歲煙不離手的老導演
腳下卻會穿著可愛米老鼠拖鞋在片場指揮若定

在戰後日本電影曾一度遭受電視劇出現而漸漸沒落之際
市川崑與黑澤明(市川崑導演在東寶影業期間曾擔任其助導)
木下惠介、小林正樹-四人組成了「四騎會」
期望拍攝優質的電影挽救已走下坡的日本電影!
而市川又是如何透過妻子的妙筆
將日本眾多文豪作品(包含夏目漱石、三島由紀夫、谷崎潤一郎...等)
改寫成一部部經典作品

然而。隨著偉大的導演漸漸凋零
戰後的導演只剩下市川崑一人仍然持續活力的拍片
雖然煙不離手
卻依舊可以健康地活到90幾歲
經典的金田一系列(犬神家一族)和緬甸豎琴
也再度在其執導下重拍

而最讓人感動的一句話
莫過岩井俊二與市川崑的相遇
在拜訪的對話中
這句話我深深被打動
後來與朋友提起竟也有相同默契的感動

『我發現與市川崑相遇對話的那一刻,
就像是遇到全世界和自己最投緣的那個人……
但一直到後來才發現,原來,自己的一切都是來自這位導演。
市川崑導演根本就是我的源頭! 』-岩井俊二


而除此之外。
還有很多讓我深刻感動與莞爾之處

比方說:
導演因脊椎結核逃過二戰兵役的趣事
導演與妻子和田夏十的愛情、一導一編的長年契合
妻子是如此低調、堅毅並透露著強韌的生命力
家族躲過廣島核爆也意外的十分長壽
加深老煙槍的他更認定尼古丁應該毒不過輻射線吧~
導演對米老鼠的熱愛
而家中最重要的東西...竟是他那一只珍貴的米老鼠錶

1983年。完成妻子改編谷崎潤一郎原著
【細雪】The Makioka Sisters
二個月後妻子卻因癌症逝世

2008年2月13日。導演市川崑
高齡92歲,完成人生中第88部作品後因肺炎過世
最後一部作品是重新翻拍的經典作【犬神家一族-2006】

短短一個半小時的片子
卻彷彿經歷了半世紀的人生
這是一個陌生導演的故事
卻也深刻觸及了我


↑市川崑物語(Filmful life)-2006.Japan-Director by 岩井俊二



↑和田夏十&市川崑-市川崑物語




↑晚年的市川崑導演(Ichikawa Kon-1915.11.20~2008.2.13。逝)

【延伸閱讀】 市川崑簡介-Wikipedia


Labels:

Tuesday, June 24, 2008

後記。2008台北電影節-6/21吉野理髮之家

今年挑的片不多
只選了四部
6/21、6/22週末的空檔
個別看了
【吉野理髮之家】。【市川崑物語】。【泡泡公寓四人行】

西門町的新光和中山堂
一樣的老地方
一樣無位的依序排隊入場

今年有點冷清...幾部片的位子不甚滿座
炙熱的午后>>躲進電影院享受光影的想像世界
其實還挺不錯的


6/21。吉野理髮之家


【吉野理髮之家-YOSHINO'S BARBER SHOP】-Director by 荻上直子
-pic source from 2008TPE film festival blogger→2008台北電影節sina部落格

看這部片>>只能說
全場不時哈哈大笑。十分輕鬆...
沒什麼負擔也無須太認真於細節或揣測邏輯
四個小男孩-慶太、雅吉、川口、古奇
一處樸實平靜的小鎮和一家吉野家的理髮店
原本一成不變的風貌與傳統
在新同學-阪上洋介入學後
改變了小鎮的變化
而這個變化全部起因於小鎮男孩們多年不變的"吉野頭"

全然日本風格的敘事手法
整部片讓我聯想到以下很多片段的感覺
Stand by me、Pleasantville和櫻桃小丸子的故事

日本小鎮小學生的冒險故事
以及那一點芝麻小事就可足以演變成全鎮大事件的理髮危機
很輕鬆的觀賞心情
影片全部用歌劇、合唱少年和古典音樂搭配
和小鎮的視覺感覺有股詭異的衝突
但...這就是一個趣味又樸實的小鎮

一切的不搭軋 好像也很合理
因為這就是一個和世俗脫軌的小鎮
哈哈大笑之餘
我想起很多童年的回憶
很有趣的一部片

一度以為這是男生導演的童年回憶
之後上網查詢
發現...竟然是個七年級生的女導演啊!


延伸閱讀>>
荻上直子簡介-簡體版


Labels:

Wednesday, May 07, 2008

Film>>Control-Joy Divsion


↑Film-Control-pic from-Photowant.com
「存在,有什麼意義?我耗盡全力地生存,但過去與未來混淆不清,而現在失去控制… 」─ Ian Curtis (1956-1980)

只因前一晚 網上隨意瀏覽瞧見這部片
突然有種觀看的衝動
一個人的好處是>>不需要溝通、等待與安排
想看就去看 沒什麼好掛念牽絆的

跟朋友S提到我想去看電影。於是S決定要和我一探究竟

一開始擔心要顧慮別人的感受
深怕不好此道的朋友看了會悶...

事實上,即使你不諳藝術片或非重度樂迷
這部改編翻拍的音樂傳記電影
一點都不抽象。也不難懂
畢竟用音樂來說故事 是很容易觸動的...

過去從未聽過Joy Divsion也不知曉Ian Curtis這號人物
我不是那麼純粹的搖滾掛
畫面記錄的是所謂傳奇的平實生活

黑白灰的色調。流動的光影。視聽覺的衝擊和低聲迴盪的矛盾與掙扎
慢慢隨著故事進入他生活中深刻的沈重與壓抑
聽音樂吟唱他生活中詩意的悲苦
如果光看黑白攝影的高超功力還不過癮
聽音樂集結當代的David Bowie、Sex Pistols、Buzzcocks、

The Velevet Underground、Roxy Music ....就十分值得了!

即使是28年前的音樂。聽起來卻和時空沒有任何界限
音樂就是音樂...即使是當代的
未來遇見了也可能被瘋狂的重新愛上
「過去也是未來的一部份」---Ian Curtis
這過去從沒觸及、也錯失了20多年的音樂
或許改天我該逮住鼓手朋友-襪子好好問問

套句搖滾掛的話:真是他媽的太屌了!
Fucking High and Fucking Damn Great!

還沒看的趕快去看吧!
5/2在真善美上映 大概最多上映一個月吧!

------------------------------------------------------------------

↑Ian Curtis-photo by Philippe Carly
不像我們認定的搖滾龐克歌手--毒品、性與犯罪
高中畢業隨即結婚的他 1972年認識了妻子Deborah(黛比)
婚後1979年生下第一個女兒Natalie
這一年Ian也發現自己罹患了癲癇症
遊走於白天與夜晚的兩種角色
白天在職業介紹所工作養家
晚上變成吟唱陰鬱與絕望的樂團歌手
眼神和呢喃間透露著一種詩人的陰鬱特質
舞台上看他扭曲的肢體和近乎晃神的狀態
隨時都讓人誤以為他的癲癇症是否即將爆發!


↑Ian Curtis-photo by Philippe Carly

不論是妻子Deborah(黛比)抑或巡迴邂逅的比利時情人Annik(安妮可)

選擇愛或被愛 精神和肉身疾病的壓抑折磨
愛情沒有對錯 背叛和責任沒有一個外人可以為他們任何一個人作主
只是先後順序的問題
誰太早或太晚闖入了誰的世界
都是命運的安排
所以當他唱著Love Will Tear Us Apart
這種深刻的拉扯和生命無以為繼的沈重
是愛情還是生命隨時崩裂的無奈
聆聽片中的吟唱
我想在場的每個人 都深刻的明白了...

對於死亡這件事或許正如遺孀Deborah(黛比)/也擔任Control本片的製片
在1996年執筆出版的【Touching From a Distance】--(遙遠的觸摸)
書裡提到Ian Curtis從很久以前就有趁年輕時死去的念頭!

-----------------------------------------------------------------------------------

↑Joy Division-photo by Philippe Carly
1976年7月
在曼徹斯特的Sex Pistols(性手槍)演唱會
當時才20歲的Ian Curtis以主唱身分加入了這組仍未取名的樂隊
樂團名稱從1977-Warsaw(華沙)之後改名為1978-Joy Division(歡樂分隊)
取名為Warsaw是因為當時所有酷的事物都帶點德國或東歐風味
而Joy Division
則是二戰時德軍納粹對慰安婦的說法
樂團由來Reference--
Never Understand


↑Joy Division-photo by Anton Corbijn
嚴格來說,樂團只發行了二張在錄音室錄製的專輯
1980年5月17日,就在Joy Division即將巡迴美國前兩天
Ian 在家看了荷索的的電影【Stroszek】(史楚錫流浪記)
<劇情講述著一名藝術家尋死的過程>

5月18日傍晚,Joy Division-主唱Ian
在家中的廚房上吊身亡 死時年紀不到24歲。
死前身邊播放的是Iggy Pop的歌曲The Idiot(傻子)
電影中他最後寫給妻子的信
有幾句我記得如似
「原來這就是永恆,愛粉碎了尊嚴,曾經一度的單純天真,卻深陷在愛的回憶裡。」

70年代末期崛起,短短三年的成軍歷史
只發行了兩張專輯卻開創了英國後龐克搖滾時代
深深影響了後期的U2、Radiohead (電台司令)、
Killers (殺手樂團)、Editors (主編樂團)
----------------------------------------------------------------------------------------------------
1980年8月 Joy Division的第二張專輯【Closer】發行
評價與銷量都超過第一張【Unknown Pleasures】
最高名次達到英國專輯榜第六名

少了Ian的Joy Division
原本的三名成員-吉他手-Bernard Sumner、貝斯手-Peter Hook、

鼓手-Stephen Morris ,之後加入了鍵盤手-Gillian Gilbert
樂團也改名為-New Order
跳脫了後龐克 開創另一種電子音樂和新浪潮的樂風

同年12月
John Lennon (約翰藍儂)也戲劇化的離開這個世界
許多傳奇都是在光芒懾人的年華驟然離去
或許這樣 才能讓世人記得他們是經典且永恆的

片尾隨著Ian家中的煙囪 裊裊升起的灰煙
一縷縷飄向灰濛無際的英倫天空
帶出Ian唱的「Atmosphere」
Walk in silence
Don't walk away in silence ...


↑Director:Anton Corbijn-pic from-photowant.com
導演-荷蘭籍導演Anton Corbijn(安東寇班)
除了是知名的MV導演也是長期的死忠歌迷
這部片也獲得2007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以及其他獨立製片大獎
如果看黑白的攝影功力不過癮
光聽音樂就很令人爽快!

-----------------------------------------------------------------------------------------------
延伸閱讀

1.
joy division
2.
片商-原子映象-sinablog
3.
lovelycarrie
4.
Never Understand-roodo
5.
Never Understand-sina

Labels:

Tuesday, May 06, 2008

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圖片來源:2007金馬國際影展-侯孝賢「電姬館」

這部片在2007年11月的金馬影展片單中
在我票根誠可貴選片價更高的原則下
被我打入了備而不選的冷宮....

但因為紀念坎城影展60週年和33位國際名導的加持下
所以在DVD店看見它並不意外

週日看了這部片
33部3分鐘的集結電影
看之前沒有太多的期待
有點像快速的廣告片 很多零碎的片段閃過你的腦海
不同國家 不同說法
不同的懷念與不同的致意
除了電影院
還有很多大師的經典作品 投射其中
我只是跟著線索 瀏覽一則則導演想說的故事

你可以嗅到這是某導演的作品吧
因為那種偶爾隱喻的手法
正是你曾熟悉的畫面與風格
猜對時...不免竊喜
這幾年看金馬的收穫 總抓到一點他們的氣味

我不是專業的影迷
看到熟悉的、陌生的
沒有所謂的分析與投入
只是被設定的情節 隨著情緒走
被揶揄的、被模糊的、被熟悉的、被顛覆的
都一次滿滿地被填塞在腦子裡
33部短篇...留駐深刻的...你大概抓住幾則?
我記得不多...總不夠深刻
只是瀏覽和僅記得一些感動、趣味的瞬間

華人導演作品裡 沒有李安
如果他來拍他的故事 會是武俠嗎?
我真是想太多了~~
----------------------------------------------------
會想起這部片 都是因為今天早上
因為接連幾天的雨天 我搭捷運上下班
往公司的路上 一貫例行的路線 讓人可以放心的想著自己的事
不用擔心迷路 只要單純的從起點走到終點就可以到達
因此 在腦子裡
我今天突然想起週日看的這部片
也回想起 如果是我
我會怎麼說電影院的故事
可能是最近的多愁善感
可能是雨天引發的憂鬱

我想起我們過去曾去過的電影院
看著地上的紅磚...一步一步走 我開始回想
我竟像電影-「口白人生」那樣開始計算生活中的數字

信義威秀、京華城喜滿客、國賓微風、國賓西門、樂聲、日新威秀、in89豪華、真善美、絕色、總統、東南亞、百老匯、景美漢神、僑興、光明、西門、學者、長春、美麗華大直、光點、新光戲院、中山堂...還有南台灣一間我記不得的戲院

這樣算算總共23間

許多影展、許多電影節
無法細數我們一同看了多少片
或曾默契的各看過幾部一樣的電影
而這不過是因為一部電影和到公司前的一段路
我竟無聊的開始計算我們的過去

哈!我還漏了一個地方-->學校圖書館
這應該是我們看的第一部片
社會學老師在圖書館播映室播著胡台麗的『蘭嶼觀點』

記憶中。還記得那天我睡過頭遲到
還在播片時睡著了
當時是我們都還是陌生不曾開口說過話的同學

下了課...彼此的生活沒有任何關聯
誰曉得 之後我們如同電影一般
也搬演了一部劇情片

但...終究是下片了
沒有所謂的故事結尾
誰知道 你我的下一部電影是什麼情節?又會是誰和你對演?

Labels:

Thursday, November 23, 2006

Film>>06'金馬影展-前傳

Section-1

今年的金馬 拜小鎮之賜
準備好戰鬥清單 沒有特別起個大早去排隊
第一次在故鄉買票 老實說
還是會擔心 這小鎮從沒人劃過的陌生作業
若是出了岔 可就全軍覆沒

前幾天 先確認一間小書局有以下戰備
機伶的店員、足夠的列印紙、地點絕對冷門
在10/28的12:00 準時開始和全台的馬迷搶位子
想不到 連同朋友的位子一起劃
出乎意料的順利
沒有卡機卡紙 不到12:10分就全部完成

同時與台北的朋友連線
我的喜訊對他們來說 有點殘忍!
如果...明年沒有變數
歡迎我的馬迷好友 明年來趟小鎮之旅吧
今年謝謝大家承讓 讓我僥倖順利搶灘!
---------------------------------------------------------------------------------
Section-2

今年的地點換在西門町
對我這個年紀已介於尷尬的地方
等場時的逛街環境 午夜場離去的安全感
個人感覺 著實不認為是個令人舒服的空間

混雜奇特的台式日系文化
五顏六色的年輕人與怪里怪氣的歐吉桑
充滿一種複雜與不想久留的情結

昔日陌生的"獅子林">>現今改名為"新光戲院"
標榜著豪華裝潢 三大廳的容量
除了椅子新、地毯新之外
看了幾場下來 今年的中文字幕超低
12排之前的座位 排位的斜度設計不良
常常會被前排的人頭檔到 多數人都坐立難安 喬得東倒西歪
有幾場在14排之後的位子 排位的落差與螢幕的距離反而較剛好!

↑新光戲院外觀

戲院在以前Att百貨附近
穿過窄身的陋巷 狹道的矮棚還不時滴漏著雨水
順著手扶梯 層層略過這棟已沒落許久的商業大樓
雖然主題入口大廳 披掛著影展的大幅橫式海報
但我仍覺得 對一個國際觀摩影展而言
地點的周邊環境 顯得十分狹促髒亂

↑入口大廳主題意象


觀影前>>仔細看了影迷交流區的票根子展示
實在迷你到不足以當一個主題區呈現
原本期待的票根子區
僅以拼貼的方式 將部分歷屆的票根、手冊與海報
隨機拼湊的貼在展示板 感覺像是學生的作品
展示顯得十分寒酸且內容與深度主題性不甚豐富


旁邊擺放了三組咖啡座椅
空間的美感設計 十分薄弱~
偶爾看到一些人坐著兜售電影票
除此之外 沒有多餘舒適的空間 供票友交流討論

而另一處候片座椅的預告片播放
僅靠一台小小的電視機
坐在後面看來 很像獨立影展的小格局場面
除了今年的場次表做得特大 值得掌聲鼓勵鼓勵
其他的場佈活像個學生畢業展


老實說...
今年影展在空間環境的格局上 顯得不夠大氣!

不僅可供影迷休息討論的地方不足
廁所更是少的可憐
觀眾票選榜單還是像往年一樣迷你
眾多場次的導演座談會後 若要移駕到場外簽名或拍照
沒有安排合襯的小舞台使用 實在很失禮
有天巧遇"彼得與狼"的女導演Suzie Templeton 簽名會
窩在服務台附近與民眾交流
看起來簡陋地狼狽

台灣的影展越來越多
金馬觀摩影展當了這麼多年的龍頭
觀影的空間美學 我認為應該更注重細節
提升國際感與質感
這樣才能讓每年參加的馬迷和與會的導演貴賓
真正感受到 人文與藝術結合的年度影展盛會
國際影展的空間美學 今年一點都沒體會到!

Labels:

Thursday, December 08, 2005

斷臂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斷臂山,只是你沒有上去過。
往往當你終於嚐到愛情的滋味時,已經錯過了。
這是最讓我悵然的 』-李安(Ang Lee)


因為是李安的新片
因為沒有大卡司與特效
因為很純粹的愛情
因為威尼斯金獅獎
因為是P和我喜愛的導演

等不及電影上映。我就找了原著。安妮‧普露(Annie Proulx)的書翻翻。【斷臂山】是短篇作品集的最後一篇。整本都是以懷俄明州的時空背景撰寫。分篇的風格各有不同,但都扣著鮮明的牛仔生活。這就好比黃春明寫>鑼。蔡素芬寫>鹽田兒女一樣。好像這就是他們對深刻的人地物,量身打造的觀察日記。

我想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去所謂的懷俄明州(原來美國還有這一州啊>_<) 即使它因為電影紅了。也不會像魔戒這樣>>轉眼間成為紐西蘭聖地
也很難吸引我>對這冷峻。人煙稀少的荒野感興趣

文字的想像>>有遼闊壯麗的山脈 卻又有桎梏無法翻身的荒野農牧
故事很短 若非電影的預告與導演的獨特魅力
我很難有畫面的唯美想像。不太習慣直落落的牛仔調調
西部荒野>>關於恩尼司與傑克的愛情與生活
故事寫的很短 你卻覺得他們過了很長的一段折磨
現實的考驗與人性的煎熬 與直接猛烈的愛情
我想電影不會是這麼苦澀的。

迫不及待想看看
李安怎麼點到為止 又讓人悵然這無以完結的故事!

Labels:

Monday, December 05, 2005

Film>>鄰家女孩來囉!


鄰家女孩電影版12/2上映囉
之前在戲院瞧見預告片。
有點期待中看小南
是不是氣質脫俗咧?
據說這片的小南可是
"東寶灰姑娘">>長澤雅美
>>她的上一部作品是
【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
嗯...不錯不錯^_^
上達和上和兩兄弟 也真的找兩個雙胞胎兄弟演出
(有點像岡田准一喔!呵)
基於我對安達充先生的熱愛這部片實在令我期待
這青春熱血的愛情電影!

Touch電影版介紹連結

Labels:

Friday, November 25, 2005

film>>05'金馬影癡俱樂部no.2

11月5日凌晨1時50刻。持續奮戰>>【地震調音師】
老實說。看這片時∣自己的狀態已經呈半昏迷的腦袋
(體力轟炸實在吃不消阿)
或許是不斷跳躍的邏輯
或許是全都拌在一塊攪和的影像
我的腦子對於這齣>>劇情像是"紅磨坊"般
樂師與名伶相愛>>卻飽受權貴仕紳的設計拆散
導演想說的很多。可我卻消化不良。究竟可以變出什麼花樣
死而復生?很妙!莊園醫生的傀儡操控?酷!
調音師是寓言的騎士?屌!
於是在添加了魔幻與許多劇場的形式表現
像希臘式寓言般∣傀儡操弄∣聲音機器是謎是咒?
說實在關於這齣孢子與螻蟻的故事 我沒有仔細去辨讀
只是直覺這是部大玩視覺與劇場的超現實主義
昏阿...凌晨3時40刻。漫長的衝擊。老態的腦袋>>收工回家










↑地震調音師 (The painotuner of earthquakes)
>> 奎式兄弟


-------------------------------------------------------------------------

華麗的Kuso搞笑歌舞劇>>【狸御殿】11.6>>11:50 AM
看這部片之前意外的小插曲發生在東尼瀧谷的那一晚
當我興奮地搭上前往華納戲廳的手扶梯
在階梯的盡頭 猛然一看 瞧見一個滿頭膨鬆白髮的老爺爺
剛開始 對於白髮男子 我總是第一個想到影評怪客李老師
不過 這個老爺爺手拉著一抬送氧機 還掛張證件
應該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吧...(心裡暗自揣測中)

果不其然 那可真是高齡81歲的導演-鈴木清順!
P先看我一步看了這齣開幕片 直說真是部華麗的Kuso片
我在隔日的期待中 等待片頭開始的那刻~

關於狸的故事或寓言 事實上民情不同
多數人不明白 狸之於日本是種有點接近傳說的妖怪動物
小時候愛看漫畫 很多日本漫畫
都有關於狸或狐會擱片葉子就變身的片段
狸天性熱愛歡樂,敲打肚皮會有咚咚聲,調皮散漫但不會傷害人類
這種印象就像跟歡喜碰碰狸看到的一樣

這齣劇種 在日本已是家喻戶曉 演出多年的故事
之前就對這題材表現好奇
加上"據說"充滿豐富的表現元素
讓我有點想一窺究竟

↑狸御殿 (Princess Raccoon)>>鈴木清順

哈!不用太認真
舉凡義大利歌劇、演歌、尤克里里琴伴奏、踢踏舞、搖滾、歌舞妓...
甚至處女婆婆還開起了演唱會
舞台劇的成分極濃。實在像部瘋狂的世界大會串
對著魔鏡尋求美貌的不是處女婆婆而是野心的男堡主
帥王子與美麗狸殿公主的曲折愛情故事
非常之俗套 但是俗套的很繽紛華麗跟有誠意
老導演將很多東西巧妙的安排 也放了許多顛覆日本演歌式的新玩法
男堡主是掛著十字架 想成為接近上天的霸主
不時搞出華麗的歐式調調
相對之下 化身成觀音的王子母親成為最後的力量
有趣的是>>看到片尾名單 除了大明星認得外
唯一看得懂的漢字-藥師丸博子
挖...是以前我愛看的"新里見八犬傳"公主耶
竟然...就是處女婆婆-__-""

而事後導演老爺爺的會後分享
還說到原來片中的觀音媽>>是將已逝的美空雲雀影像重新剪接合成

鈴木老爺爺 是個很謙虛又慈祥的老人
還深深向大家一鞠躬 感謝大家的觀賞
直說沒有太複雜的 太多的道理
他說 整部片最重要的演員 不是他

看見他的片子和慈貌 總覺得他心理一定有調皮的細胞!


意外大搜查↑網上發現這張1958年美空雲雀主演的"狸御殿"poster
很妙的對照喔!



Labels:

Wednesday, November 09, 2005

film>>05'金馬影癡俱樂部no.1

揮別一個月的台北生活
每年一回的十一月金馬盛事當然不能錯過
匆匆搭上列車 穿過久違的陌生街頭
新開幕的百貨公司
在人潮鼎沸的商圈 夜晚七彩奪目的燈火
這人工點綴下的城市
讓所有置身其中的人
都感受她令人徹夜未眠的精彩魔力

我的金馬首部曲→
東尼瀧谷
「東尼瀧谷的本名其實是瀧谷東尼」...電影一開始這麼說著

↑東尼瀧谷 (Tony Takitani) >>監督:市川準。 演員: 尾形一成‧宮澤理惠

導演市川準改編自村上春樹-1990年短篇小品《萊辛頓的幽靈》
事先沒看過原著,印象中岩井俊二的味道最接近村上
東尼(Tony)這名字和父親的爵士樂 在當時二次大戰後的日本
彷彿就像戰後的美軍印記一般 是突出卻有點格格不入的混血文化

東尼像不屬於這時代下的世界 異類的困擾∣封閉的世界∣孤獨∣失落
鏡頭如流水。常以側拍透視過場>看著東尼這平凡孤獨的生活
偶發的自我問答。令人莞爾
純粹潔淨的畫面>冷色調的黑白偶有點綴中性的暖棕色
色調與屋舍空間好似一本無印良品(Muji)的立體型錄

不知為何 東尼的孤寂 我很能真實地感同身受
「她穿衣服總是如此令人舒服的貼切 」...東尼心裡這麼想著
『衣服對我而言 就像將內心不足的一面 彌補』...妻子說道
無法控制購物慾的妻子 在東尼單調孤寂的繪圖生活中
出現新色彩 故事常常用對白說明著
畫面總是留有一點想像 而非全景

妻子的驟逝 讓東尼重新面對空虛與孤寂
新助理的出現 原本是為了填補失去妻子的那段適應期
最終...東尼慢慢地 淡淡地 將妻子與父親所有的一切事物
從他的世界裡釋放。東尼還是東尼。
音樂與畫面一切都恰如其份地徐緩
這不自怨的孤寂 我能體會...
go to → Tony Takitani official website

p.s:飾演"東尼"的尾形一成和書頁出現的村上長得還挺像嘛!

Labels:

Thursday, October 13, 2005

十一月的馬兒與蕭邦

如題:十一月有大事
11/1 -->乃周董最新專輯『十一月的蕭邦』之發行日

至於馬兒 想當然爾>>金馬影展來也
只是今年必須通車觀賞 也無法盡興痛快享用
不管如何 還是興奮的期待著

10/16-->影展手冊/限量套票/選片講座-->開跑
(套票午時12點首賣/每套2500元)
11/4 -->金馬影展開跑

最新開閉幕片已公佈:
開幕片>>
根據日本民間傳說改編而成的《狸御殿》(Princess Raccoon)
原本是日本風靡一時的音樂劇
由日本國寶級導演鈴木清順首次將它改編成電影
由章子怡與美型男小田切讓演出
重新詮釋化身為美麗公主的貍貓和被放逐的年輕王子之間
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


閉幕片>>
在今年坎城參展的《愛無止期》(Time To Leave)
是近年來廣受台灣觀眾歡迎的法國導演歐容的新作
這位被譽為「法國影史上最俊美的導演」
曾有多部熟悉的作品來台,包括《挑逗性謀殺》、《乾柴烈火》、
《八美圖》、《池畔謀殺案》等等,歐容的作品多元豐富
常以辛辣的題材、聳動的劇情設計和獨特的攝影風格
讓觀眾眼睛一亮。
雖然距離前作《5×2愛情賞味期》還不到一年
歐容的這部新片倒是一點也不急促
細膩抒情地講述一則關於生命的感傷故事
精練的影像風格深幽而動人。
年輕俊帥的攝影師,一直擔心自己得了愛滋,結果竟然是癌症末期
面對所剩無幾的生命,終究他還是只能以自己的力量迎向死亡。

以上為金馬官網文稿介紹
詳情 請找馬兒-->>金馬官網

Labels:

Tuesday, October 04, 2005

NaNa

開始看矢澤愛的漫畫
是友人P 大力推薦的"芳鄰同盟會"
那好像是大二的事

老實說 一開始不太習慣火柴身的人物
十分密集的擠在充實的頁面切割上
但...只能說...最後卻也被
實在"太可愛的夢幻"給打敗了

結果換機車時 竟也衝動的被漫畫影響
換了一台和"熏"一樣的打檔車-金旺90



畢竟矢澤的畫風 在一片水汪汪的少女漫畫中
太容易分辨 能見度極高

於是事隔多年後
在友人S 自日本提供的染髮劑上發現矢澤愛的插畫
結果又在事隔數月的今日 發現矢澤愛的"NaNa"
竟如星星之火 燒遍所有影視相關的可能
漫畫概念專輯...電玩...電影...服飾流行
這一切都是由一對虛擬人物開始
電影版的 中島美嘉 和 宮崎藍
還將龐克教母→VivienneWestwood的風格徹底實現
[Love for Nana]專輯更集結13組歌手創作
西川貴教、大塚愛、ZONE、Do As Infinity 的DAI
好站抓抓 薇薇安魏斯伍德 9/1-10/19北美館展出NaNa





這一切
只有一句
NaNa
真是太su go i


Labels:

Sunday, July 24, 2005

兒童電影院

                                   東寶株式會社登場了-lulumonkey.July.05'

七月的故鄉∣除了例行性一年一度的童玩節
意外發現 想不到所謂的"影展"∣竟也會在這個小城發生

或許是順應童玩節∣主題以兒童為主
今年終於要退休的日本國寶怪獸-哥吉拉
是小孩子的熱門搶手片

還有台灣大型科技動畫-紅孩兒∣與 俄羅斯動畫-胡桃鉗
除了怪獸和卡通...讓人感到幸福的
還有幾部向外國邀展∣在宜蘭首映的片子-假如我是你

雖然驚見"四百擊"∣竟也列入片單
實在擔心 誤入戲院的小孩 不是大吵大鬧 就是奪門而出

影展在縣府的大草地舉行
接近夏夜的向晚時分
我騎車沿著運動公園旁的鄉間小徑
天空的漸層顏色 和 收割後的稻田
讓我幻想
彷佛這就是梵谷在奧維發現的顏色

我順理成章地託小孩子的福
在縣府戶外的大草地上
和大家一塊坐著等待
即將播放的 "哥吉拉的最後戰役"
吃著酒廠的紅豆冰棒
隔壁的小女孩
因為我分享座位
意外得到一根餽贈的巧克力棒

那幾個晚上
有此起彼落的驚呼聲
有意外發現的螢火蟲
還有一種輕鬆簡單的幸福感

只是...
很希望可以和你們一起坐在這裡
仰著頭吃冰棒 大笑大叫的看電影

‧‧‧‧‧‧‧‧‧‧‧‧‧‧‧‧‧‧‧‧‧‧‧‧‧‧
歡迎順道 來玩耍的 想當小孩的
一起去看看
宜蘭兒童影展

Labels:

Tuesday, July 12, 2005

母親 與 我的小小世界

母親前些日子因為腎結石做了碎石手術
由於碎石並沒有順利的自行代謝排出
於是今天她又進了醫院
醫生在她的腎裡裝了根管子
把夾住碎石的肉撐開 一一夾除所有碎石子
這根管子 她必須插在腎上跟著她一個月
好讓再度衍生的結石可以順利排謝

還記得...
前幾個月母親才因為膽結石住院動了手術
由於結石的數量太多所以膽囊被整個切除
那次動內臟的手術在麻醉消除後
體內的灼熱感與外部傷口的不適
母親難免會有情緒上的不耐

不過 媽媽還會調侃自己說
"啊~啊倷~我金正變做無膽ㄟ人阿,以後無通青菜甲我嘿驚喔"
這樣的解嘲
或許來自於她對自身的坑坑洞洞 早已習慣
也坦然去接受這樣的結果了

母親進出醫院的紀錄
這陣子成長的幅度
越來越逼近她一年征戰各地進香的次數
這幾年她的許多血管疾病
讓我們已分不清她到底有幾種藥

每次回家時
大家看到的她
還是老做一堆菜、響亮的嗓門叨絮著生活的一切
看起來好像跟兒時印象中的媽媽一樣沒有改變
不過 ...偶而在電話那頭又聽到爸爸說
"恁媽金阿日#&*,下埔人去病院啊..."

父母這幾年終於體認到自己衰老的事實
只不過母親的固執
對於她的健康 始終固執的一再輕視
每回痛過一次
在大家耳提面命逼她就範健康的飲食下
她會稍微乖個幾天...

但...果不其然
沒多久 又聽見她出了差錯

‧‧‧‧‧‧‧‧‧‧‧‧‧‧‧‧‧‧‧‧‧‧‧‧‧‧
媽媽和父親因為在市場做著粗重的勞動工作
從小到大
看著他們身上大大小小的傷口與長滿厚繭的雙手
早已習慣
甚至有時還聽到市場的大人們
彼此把這種標記當作戰勛般相互比較
也相互交流著一些醫療資訊
比如:
某牌癒合膏很好用?
哪家藥草對筋骨很好?
哪家醫院的醫生開刀技術好?
這就像另一種成人世界的社群搜尋站

當然 市場的小孩
在這方面也練就了面對見血與傷口這檔事
之於護士之外 也能處變不驚的本領

或許因為這樣
每次看到自己流血
通常都沒啥反應
天賦異稟的氣力
也是送貨的重量訓練培養出來的
這在台北停機車時 倒挺受用

這種感覺很難形容
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同路人跟我有相同感受

如果說這是市場的養成教育所造成的一種影響
我能形容最直接的習慣竟是
即使長大後離開了故鄉
每回當我在異地遊走於傳統市集
我總享受那種和老闆喊價交談的樂趣
或許那是種如同母體的羊水一般
可以讓我感受到家鄉熟悉的氣息與恣意遊走的領域

雖然多數人不喜歡市集裡喧鬧與人畜雜處的氣味
但...我壓根的最愛跟在一堆媽媽們後面
探頭看著她們進行著每一筆交易
也愛聽到此起彼落各式各樣ㄠ喝的叫賣聲

‧‧‧‧‧‧‧‧‧‧‧‧‧‧‧‧‧‧‧‧‧‧‧‧‧‧
小學的印象中
每回下課就是到市場等爸媽收攤後一起回家
厚重的沉木平板上除了擺著一塊塊的後腿豬肉
還有小學的我 托著腮幫子
漫不經心的在國語作業簿上
就著一格格框框填上注音符號與扭曲的國字

還不到自己可以去外面玩耍的年紀前
我在父母的視線範圍內
有時和雞籠裡的雞群大眼瞪小眼
在風景如畫的月曆紙背後 用鉛筆畫出的雞鴨都是一個樣
有時還會去找隔壁攤做麵的老爺爺
看他揚起滿室白雪世界使力甩出無從細數的麵條
真像變魔術一樣
那時我也用一種叫"天女散花"的黏土
依樣學樣 想作給媽媽看 不過最後還是全捏成一塊大麵龜!

做麵的老爺爺 每次下午還會有一場特別秀
就是和他的兒子們 一起用手轉著麵團
滋~的一聲 在燒熱的圓形鐵板上
把一張張像臉一樣大的春捲皮燙出來                故鄉的美妙滋味

每次我和一堆小孩
時候一到都會杵在鐵板前
個個瞪大著眼 看他們表演
每回我都是拎著一瓶雜貨舖沁涼的養生奶
就著老爺爺給的春捲皮一塊吃
熱呼呼的麵皮
在咀嚼中散發的除了甘甜的麵香
還有大家一張張滿足的小笑臉

偶而我們也會把它戳個洞
當作面具一路玩回各自的舖子裡
‧‧‧‧‧‧‧‧‧‧‧‧‧‧‧‧‧‧‧‧‧‧‧‧‧‧
市場裡就像個馬戲團
對於小學的我 每天總是有不同的樂趣
在那個還不能到外面世界冒險的 小小的我
這個世界 滿足我很多想像
樓上有傳說藏著很多惡人的戲院
看大人們午後 在大盤子上玩刻著紅黑國字的圈圈棋
抓著一包肉鬆 和其他小孩在樓梯上上下下大吼大叫
四處去各種不同舖子的人家 玩耍地吃著各舖子分來的零嘴

這天晚上 我想著媽媽的事
突然也想起那小小世界的我
爸爸和媽媽身上的記號
有時離家太久的我們
會意外發現它又多了變化

下午在病床旁 細看著母親身上的記號
如同在搜尋資料庫中的年份一般
心想這些年她到底發生了多少事
而我們又知道多少?

最害怕醫院 也對每回意外遇見的生老病死感到難受
害怕突如其來的死亡
也害怕面臨周遭親友的離去

今天聽說
臨床一位高齡86歲削瘦的老阿嬤
被子女們不堪的照料下
全身惡臭 披髮長癬 嚴重營養不良
腳與背部都是褥瘡的坑洞
被子女送到醫院由看護 以金錢來取代顧養的責任

如是的老人 還有如是的重度病患
遇到無法自處的官能退化 或 無法忍受的絕症煎熬
所面對的家人離棄與不堪顧養
我似乎和母親 也看了太多的巧合

母親每次在醫院總是可以和同房的病患或家屬
變成一伙串門子的"患友"
每回一進病房 都會看到不同人在跟她聊天
我深深佩服歐巴桑們集結的功力
也豎起耳朵 試著從她們口裡聽到些有趣的事

‧‧‧‧‧‧‧‧‧‧‧‧‧‧‧‧‧‧‧‧‧‧‧‧‧‧
傳統婦德的熱情母親與 敦厚寡言的樸實父親
當我回顧自己的成長歲月
過往輕狂的衝突 與這些年漸漸順遂著他們的性格
在我離家北上求學就業後的這幾年
沈澱了很多過去的想法
雖然很多事還是無法改變

但...心境與面對的體悟卻轉換了
讓我曾一度憎惡的父母職業 ..市場生活..
慢慢轉換成另一種簡單的美好 與 獨特的生活記號

我的母親
明天你就可以出院了

我是另一個你
像你一樣固執又熱情
也承襲著你的嗓門與氣力
有著烏黑的自然捲 和 深刻的雙眼皮

但是...希望你對自己好一點
你和父親的身上都不該再留下記號
你和父親都應該
多放下一些事
多為自己想想

我們習慣你 也不能代替你
請你好好聽我們每次勸你的
好好對待自己的身體


不要勉強自己或固執的不去改變飲食習慣
希望 你遠離病痛 遠離所有不美好的...
你就和剛誕生的小耕宇一樣
生病時像小孩 會任性 鬧脾氣
但...你卻也常常自己默默承受病痛

希望你和父親身體都健健康康的
就這樣一起渡過接續的美好生活

Labels:

Sunday, July 10, 2005

Flim>>05' 台北電影節。隨想。

酷熱的七月除了忙碌地處理驚天動地的搬家
(夏天搬家真是件極度自虐的事)
唯一在台北窩了兩個禮拜
為的就是趕電影~
這幾年台北搞了很多影展
以前當窮學生時
不過就趕幾部年度的金馬觀摩國際片就很感動了

後來發現有純16、女性影展、國際動畫、紀錄片雙年展…台北電影節
接著獨立發行的小眾電影 也各自在冷門的戲院放映
再接著更多巧立名目的影展 像細胞核分裂一樣
不斷複製 擴散在台北四處
對上班族的我 雖然告別過去學生時代的小量看片
但是時間與選擇性 反倒成了困擾
加上無數的影展與票友們的吆喝 這些年加總的片數
總在旺季期間 讓我的睡眠與荷包 都被痛並快樂著地持續壓榨

最早在家看電影的帶子
都是美國好萊塢片、八0年代輝煌的港片與新浪潮時期的國片
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 by 侯導1989

後來國內慢慢才看到一些難得的各國藝術片
也因為漸漸看些影展的怪片和經典作品
慢慢也找到屬於自己喜歡的風格和味道
不過…喜歡看影展 多數的原因是
許多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你可以身處在漆黑的空間裡
獨自幻想或真實的在螢幕上晃動的聲光影像中 得到滿足

只是這些年 外國的口味越來越多
走劇情的、走藝術的國片 搭著這些影展 卻得不到好的票房
反倒是走記錄的國片 變成另一種得以生存的空間

最近參加一個論壇講座
我問及關於新生代導演創作與技術面在地發展的問題
切實得到一句很切實的回應
“國片的創作者離群眾太遠!”

荒謬的電視新聞與沒有資訊的同質談話節目
“台灣的影像速食與在地文化的沈淪!”
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 我特別印象深刻

很好~~
我在家開始面對”閱讀”這件事了!
至少腦子是我的
我可以選擇我看的


每個人看電影的感受都是很個人、主觀的
就像看一幅畫一樣
感受力和注意的細節都可能不同
當然 有時導演也會刻意塑造某些感受讓觀看者投入他所設定的路線
有時我常常不自覺會過於理性 有時也會過於感性
甚至 現今回想某幾部前陣子看的紀錄片
才發現自己失去一些觀看時 該客觀保持的平衡

有時候 趕電影也得保持一顆睡飽精神足的好腦袋
不然 真是會頭眼昏花 腦子裡全部剪在一塊
也或許不需要太在意
畢竟很多電影 此一時 彼一時
不同的人生階段看的感受都不同
這些年 意外發現
重看以前年少時覺得無趣的國片
此時卻能靜靜的把它看完
想不到 這片的故事 這麼有意思 真是夠味~
重點是 我喜歡那種舊時代淡淡說著故事的美 和
透露小人物觀照與人文關懷的味道


戀戀風塵-Dust in the Wind by 侯導1986

Labels: